济宁学院因仑班 2014—2015年度上学期期末总结

2015-01-11 15:14:07
济宁学院因仑班2014—2015年度上学期期末总结
 
    济宁学院电子创新实验室因仑班已组成半年时间,即在济宁学院电子创新实验室内组成的因仑班各个同学之间进行学习和交流。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学风是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科技创新对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乃至对决定这个国家前途命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对塑造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树立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科技创新作为加强学风的一个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促使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追求创新成果的过程中形成“大胆质疑,锐意进取,不畏困难,顽强拼搏,敢于超越”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学生在求学之路上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而全面推进学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长远意义。
    因仑班在学习实践中,以同学们的科技创新为学风的突破口,结合计算机作为高新技术的专业特点,以拓展同学们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各项科技创新色彩浓厚的活动,为因仑班学员构建了一个“学术、技术”载体, 走出了一条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之路。在本学期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活动。
一、针对因仑班学员具体情况进行定期讲课。
本学期主要目的是进行单片机教学,当然也结合模电、AltiumDesigner、Multisim等的相关学习,程序编制的基本方法,对程序编制有更为系统、全面的认识。根据创新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及因仑班成员特点,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主要是定期讲课。加强基础训练,环环相扣时能顺利流畅。对程序编写的要求规范、准确,程序编写的格式、变量设置、函数要求准确。
二、严密的考核、考勤制度。
   在实验室活动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严密的考勤制度,配备指纹机进行考勤等制度,让因仑班活动按计划逐步开展。在程序编制过程中让因仑班学员逐步体验,体验程序的严密性,科学性。并且让成员分析有问题的程序,分析结构差的程序,这样社团成员就能错别人的错误中学会更多的东西。
三、将各种因仑实验箱运用起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理论课以及对单片机项目的练习之后我们将创新实验室因仑实验箱综合运用起来,比如,智能循迹小车、三足机器人等等,更好的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



四、下学期因仑班应改进的地方
1、由于机器人设备比较昂贵,未能举办机器人比赛,因仑班决定下学期尽可能利用原有的旧机器人使成员的动手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2、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因仑班学员,循序渐进,让每个学生都能尽最大可能发挥出在项目设计和制作方面的潜质。
3、尽可能详尽分析因仑班学员的优劣势,使他们能在以后的活动中能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能力。
4、要与其他学校的同学进行更好的共同和交流,取长补短!更多的参与进因仑班这个大集体。
最终总结:一、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主题;深入思考,在对工作前瞻性定位上下功夫。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腾飞的世纪。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指明了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富强,必须把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直接动力。如果把生产比作一艘大船,科技是船上的帆,那么创新就是风了,没有风,船就无法前进。正是基于对时代发展主题的深刻认识,如何与时俱进地迎接挑战,怎么赋予“学风建设”新时代的内容,就成了摆在创新实验室工作面前无法回避的课题。因仑班在深入思考,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同学们的专业特点,充分考虑到科技创新对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基于为广大学生“建设一个训练专业知识的平台,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打造一条通往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竞赛的大路”的三点考虑,大胆地作出了走科技创新之路的前瞻性决策。
二、敢于尝试,构思出科技创新之路;勇于实践,把宏伟蓝图化为现实。
因仑班认真深入分析了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多年来“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业分数,轻动手能力”抓学风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发挥专业特色,与时俱进地抓好学风建设工作?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作出回答。为大力促进学风建设找到一个新载体,通过抓学风建设促进教研热情,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训练,我们在深入思考、大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走科技创新之路的构想。
                                      
 
                                                总结人:曹艳芳